在制造业形势整体不容乐观且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情况下,机器人能否改变企业目前的困境?能否成为制造业的救星? 据报道,“用工荒”正在倒逼机器人产业化提速,在面临结构性“用工荒”的背景下,人力成本的增加以及对精密制造的内在要求提升,机器换人计划迎来提速机遇。从潜在需求来看,我国机器人产业将迎来25%至30%的快速增长期,也必将产生更多的“机器人红利”。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拥有30万台机器人,机器人及系统产值约1000亿元,带动3000亿元零部件市场。因此,机器人作为战略型新兴产业的一部分,必将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寻求新的科技创新驱动力。主要国家为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把科技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战略和行动计划,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工业机器人、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重要领域加强布局,努力保持科技前沿领先地位,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其中,工业机器人产业是一个快速成长中的新兴产业,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机器人产业将是继汽车、计算机之后出现的新的大型高技术产业。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认为,中国要成为“制造业王国”,成败之举在于把“人口红利”变为“头脑红利”。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将衍生出大量新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需要大量掌握高技术和技能的产业工人。 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认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这与应用机器人替代传统劳动力,从表面看也会产生新的矛盾。对此,不能简单解读为“机器人抢饭碗”,而必须辩证地看。首先,传统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优势已经不再,“机器换人”将成为今后制造业创新的重要方向和大势所趋。其次,转方式、调结构本身要求人力资源开发顺应产业升级需要,而若缺少发展的眼光,一味固守过去我国劳动力人多价廉的旧思维,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因此,能否抓住“机器人红利”还取决于两方面的决心和行动:一是发展必须转型升级,二是适应转型升级,顺势而为加紧开发人力资源,推动劳动者向高端转移,让中国经济在创新驱动下迈上新台阶。 陆刃波认为,我国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也有着现实的意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加速,在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逐渐削减我国人口红利的背景下,机器人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为创新传统产业的产品和技术带来新机遇。从国际经验看,以机械化、自动化及智能化设备的大规模普及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是经济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显著变化。对于我国传统制造业来讲,抢抓“机器人红利”,以此作为促进产业升级的发展方向,对于重塑竞争力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