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5 15:49:49 | 人围观 | 评论:
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市场化改革,再到2009年放弃市场化医改目标、由国家主导全面推动覆盖全社会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看病难、看病贵”的怪现象依旧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最近有消息称,北京市已经开始启动“电子病历”项目,而“互联网+医疗”的行业融合,更是被业内人士视为2015年最热门的互联网应用行业之一。
在这之前,国内医院的信息化系统(HIS)也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各家医院的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局限于内部管理流程的构建,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医疗资源的共享、尤其是病人医疗信息的共享一直未能实现。从当年各管一段的医院信息化,到未来互联共享的“健康云”服务,“互联网+医疗”能破除当下社会各界最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魔咒吗?
电子病历:建在云端的“生命资料库”
和传统上医生龙飞凤舞的书写诊断书不同,电子病历(EMR)不仅是电子化的,更重要的是,每一人的电子病历都有一个独立的ID(相当于一个人的“健康身份证”),这里面不仅记录了你所有的就诊信息,它记录了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与身体健康相关的信息记录,如你的免疫接种、体检记录和健康状态等等。
传统的病历记录方式,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看病,去过医院的人都有一种非常不愉快的体验,那就是重复检查,一个病人刚刚在某大医院做了一个价格不菲的系统检查,一旦你选择转院治疗,意味着又要从头到尾再折腾一遍,不仅费时费钱费力,更使病人心力交瘁。
(2013年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只占到GDP的5.5%,与2009年相比虽然有大幅提升,但在全球依旧处于较低水平,政府对于公共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依旧严重不足)
电子病历建立在统一的结构化数据的基础之上,通过互联网上传到统一的“健康云”服务平台,任何一个医生都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病人的所有信息。美国早在2004年就开始建设统一的国家健康信息网络(NHIN),我们的电子病历整整晚了10年左右的时间。北京率先启动的电子病历数据库建设先期会采集30家医院的相关信息,为这些病人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不仅节约了大量的医疗资源,更会大幅降低医疗差错的概率,病人更不用为那些病历和片子的存放问题而再感到焦头烂额了。
微信挂号和网上挂号APP
除了电子病历这样重要的信息共享系统外,大城市“看病难”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医疗资源短缺,一些知名的大医院至少要提前几个月才能挂上号,半夜起来去医院排队,更是一大奇特景观。
与原先的网上挂号平台相比,微信挂号的最大优势是病患需求和医疗资源的实时匹配和互动,病人和医院可以随时对接需求,作出相应调整。2015年,北京几家知名大医院纷纷开通微信挂号和网上预约挂号的APP服务,通过病人情况和医生信息之间的实时互动匹配,可以大大简化传统的挂号排队带来的困扰,既方便病人就医,也有助于医院合理调配医疗资源,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除了微信挂号服务之外,北京儿童医院和朝阳医院还在网上推出了手机APP程序。另外,114预约挂号平台的微信版也将很快推出。随着越来越多的医院服务机构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创新服务,相信各大医院里挂号大厅每天一大早排长龙的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赤脚医生”:中国医改的方向
从电子病历,到微信和手机APP挂号服务,“互联网+医疗”在国内的行业融合还只是刚刚拉开了序幕。
对于积弊依旧的国内医疗改革而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只能发挥重要的加速器作用,与之相配套的则是整个医疗制度的系统性改革。有专家建言,只有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这一普惠服务,就像当年遍布中国农村的“赤脚医生”制度那样,通过疾病预防、政府追加投入和建立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等多管齐下,才能根治“看病难”、“看病贵”的顽症。
一项官方调查显示,在医疗资金的投入方面,中国和美国的个人医疗支出都占到了55%左右,不同的是,美国个人支付的部分基本是通过医疗保险支付的,而在中国,这笔费用通常是由患者直接支付的。政府在医疗资源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甚至导致了社会贫困阶层有病不敢治、治不起。
不合理的医疗制度,更直接导致了医患关系紧张这一伪命题,现行医疗制度的受害者不仅仅是患者,也包括了医生。多开药、以药养医,直接将医疗单位推向市场,医疗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公平,导致医生阶层普遍职业收入低、照看病人多,心理压力大,同样成了“国家病人”,更严重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现象。
(“过度治疗”显示了当前国内医疗改革在市场化和公共服务之间选择路径上的摇摆。笔者不久前在北大人民医院的一份治疗清单,医生依旧依赖开具大量没有任何治疗效果的药品,为医院和个人“创收”)
上世纪60年代的赤脚医生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堪称是中国医疗改革发展中的一项创举。虽然“赤脚医生”制度并非尽善尽美,但对于当时病多药少的中国农村,却是非常难得的及时雨。60多年过去了,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但医疗资源极度不均衡、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如何借鉴当年类似赤脚医生制度的创新经验,实现医疗资源均等共享,而非贵族化、官僚化,将好医生分流到各个社区,而非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实现每个人有病可医、有病治得起,依旧是当下破解医改难题的首要问题。
从这一点来看,“互联网+医疗”的技术演进和社会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政策推动,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国内医改的两大主要推力。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介,本身就具有推动信息共享、资源有效匹配的技术先进性,假以未来10-20左右的时间,随着全社会全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到位,“互联网+医疗”的行业融合才能如虎添翼,真正实现云端的个人健康需求和线下的公共医疗资源的实时互动和匹配,到那时,“看病难、看病贵”的顽疾才能得到彻底的根治。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