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4 13:59:07 | 人围观 | 评论:
目前,物联网人才培养模式普遍有四种:高校培养、培训机构培养、企业培训、自学。业内专家呼吁不要只局限于这四种模式,要根据人才特点、地方特点、学科特色、应用类型创造更多的创新培养模式,如此才能打造更多实战型、应用型的物联网人才。
四种培养模式应该选择哪种模式更好?模式之间是否有排斥?
高校物联网人才培养系统性强,并要坚持“3+1”的模式。高校培养、培训机构培养、企业培训、自学,四种物联网人才培养方式,各有优势。高校培养方式更具有系统性,由于应用的关系,在高校要坚持“3+1”的模式,就是三年在学校学习,一年在社会实践,并且在社会实践是去搞具体项目,而不是做实验。同时,三年在学校的学习也要分几次不同的教学环节。
比如,第一年进学校是认识学习,第二、三年,要让学生通过一些元器件就可以自己组合、设计一个物联网系统,到最后第四年就要让学生走到社会,去搞真正的物联网应用对象。如果本科学的是别的相应工科专业的学生,都可以转到物联网专业,可通过八个月或五个月的专业再培养就可以完成学习。这些都会使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系统化,学生在高校得到比较系统的训练。
这几种培养模式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互不排斥的。真正做到在实践里学,在企业里学,具有更高的实际性,所以这四种模式是相辅相成的,对每个人来说,就是有不同的学习道路。姚建铨举例,有的公司本来就是搞物联网产品的,就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如果有时间,也可以到学校里面旁听一下物联网的课程,报个培训班,经过或三个月或五个月或八个月的培训班学习会增强专业知识。
物联网专业多种技术的综合性,人才特点、地方特点、学科特色、应用类型的多样性,四种培养模式能否满足物联网人才培养需求?
物联网技术种类繁多,部分专家认为人才培养难建设。姚建铨称,在电子信息学院报名物联网专业的人有很多,主要原因是物联网已形成热潮,自温总理讲话后,现在高校里报考物联网专业的人有很多,但地方还不是非常明显。从人才需求角度说,物联网这个专业是多种技术的综合,有很多专家持否定态度,认为这个专业讲不好,因为网络、计算机、传感器等要学的知识太多。
社会既然需要这样的人才,就要培养这样的人才,但是学习培养方式要结合每个地方及学校的特点。例如,这个学校是偏电学方面的学校,就多讲点电学知识,那个学习是偏网络的学校,就多讲点网络知识,及要根据每个学校的特色来定物联网专业的学习内容,不要千篇一律的教材,要多种模式一起培养。
物联网人才需求很大,但毕业的人数又不够多,需要根据不同的人才、不同的应用创造更多的新培养模式。物联网教学指导小组在天津成立一个智慧城市及物联网技术研究院项目,项目有很多内容,其中一方面内容就是人才培养,建立成为一个全国性大规模的培训学校并得到国家的支持,为此,需要与一些企业合作,共同努力创造这样一个新模式。
物联网人才培养要因才、因地、因校实施创新模式。姚建铨称,像985院校不专门去培养物联网这个专业也是可以的,但是,地方院校一定要培养这个专业,因为这个专业大有可为,它和应用结合,跟地方特色结合。所以,要探索一种新模式,把物联网的多种技术都能教会学生,同时又体现每个学校特色。而且这个专业有在计算机系里面,有在信息系里面,不同专业里面它的背景是不一样的,老师的群体是不一样的,更要有所特色,更多的在实践里去学习。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