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联网的起源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是从射频识别(RFID)这个领域来的,在1999年由专门研究RFID技术的美国麻省理工大学Auto-ID中心提出。 2005年11月,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通过包括通信技术、RFID、传感器、机器人技术、嵌入式技术和纳米技术等关键技术,用互联网将世界上的物体都连接在一起,使世界万物都可以上网。 2008年11月IBM公司从商业角度提出所谓“智慧的地球”(Smarter Planet) ,即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这个新的世界运行模型的一个愿望。 2、物联网产业发展概况 1.日本的“U-Japan”计划 2004年,日本信息通信产业主管机关总务省提出2006~2010年IT发展任务―― u-Japan战略。 该战略将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连接,即4U (Ubiquitous,Universal,User-oriented,Unique),在2010年将日本建设成一个“实现随时、随地、任何物体、任何人(Anytime,Anywhere,Anything,Anyone)均可连接的泛在网络社会”。 为实现u-Japan战略,日本政府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利用为核心在3个方面展开部署。一是泛在社会网络的基础建设,希望实现从有线到无线、从网络到终端,包括认证、数据交换在内的无缝链接泛在网络环境,100%的国民可以利用高速或超高速网络。二是ICT的高度应用,希望通过ICT的高度有效应用,促进社会系统的改革,解决高龄少子化社会的医疗福利、环境能源、防灾治安、教育人才、劳动就业等问题。三是与泛在社会网络基础建设、ICT应用高度相关联的安心与安全的利用环境(I-Japan智慧泛在)。 2.韩国的“U-Korea”战略 韩国信息和通信部具体推动“U-Korea”项目的建设,重点支持“无所不在的网络”相关的技术研发及科技应用,希望通过“U-Korea”计划的实施带动国家信息产业的整体发展。 2009年韩国通信委员会出台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物联网市场确定为新增长动力。《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提出,到2012年实现“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实施,打造未来广播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信息通信技术强国”的目标,并确定了构建物联网基础设施,发展物联网服务,研发物联网技术,营造物联网扩散环境等四大领域、12项详细课题。 3.美国“智慧的地球” 2009年1月7日,IBM与美国智库机构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共同向奥巴马政府提交了“The Digital Road to Recover:A Stimulus Plan to Create Jobs,Boost Productivity and Revitalize America”,提出通过信息通信技术(ICT)投资可在短期内创造就业机会,美国政府只要新增300亿美元的ICT投资(包括智能电网、智能医疗、宽带网络3个领域),便可以为民众创造出94.9万个就业机会。 2009年1月28日,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 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推广“智慧的地球”这一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阐明其短期和长期效益。奥巴马政府对此给予了积极的回应,认为“智慧的地球” 有助于美国的“巧实力”(Smart Power)战略,是继互联网之后国家发展的核心领域。并已经开发出了涵盖智能电力、智能医疗、智能交通、智能银行、智能城市等多项物联网应用方案。 4.欧盟的物联网行动计划 目前欧盟已将物联网及其核心技术纳入到预算高达500亿欧元并开始实施的欧盟“第七个科技框架计划(2007―2013年)”中。 欧洲物联网的应用主要在企业管理、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等方面。 5.中国的“感知中国” 2009年11月,我国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向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 2010年3月,“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第一次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 《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 目前物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形态主要以RFID、M2M、传感网网络三种为主。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联网发展尚处初创和起步阶段。也存在一系列瓶颈和制约因素: 一是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但产业化能力不高,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优势; 二是核心关键技术有待突破,在传感器、芯片、关键设备制造、智能通信与控制、海量数据处理等核心技术上,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三是标准比较分散、体系还不完善,在国际上面临标识等关键资源和核心标准的竞争; 四是物联网应用的规模和领域比较小,没有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应用成本较高; 五是物联网承载大量的国家经济社会活动和战略性资源,因而面临巨大的安全与隐私保护挑战。 3、物联网标准化概况 目前物联网还缺乏统一标准。标准化的实现将能够整合行业应用;规范新业务的实现和测试;保证物联网产品的互操作性和全网的互联互通。 物联网标准体系的建设与完备,是扩大物联网市场规模的基础,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 1.国际物联网标准制定现状 目前投入物联网相关整体架构研究的国际组织有: 1)ETSI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 M2M技术委员会,研究以M2M主要业务形式的物联网; 2)ITU-T 以物联网下属的泛在传感网为目标; 3)ISO/IEC SC31委员会负责RFID标准化研究工作,针对RFID编码,空中接口,应用场景制定相关标准。 2.我国物联网标准制定现状 (1)电子标签标准工作组(下设7个专题组)是2005年10月份由原信息产业部科技司正式发文批准成立的。 (2)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WGSN)成立于2009年9月。负责标准体系与系统架构、协同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交互、标识、安全、接口等标准制定。 (3)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标准工作组(闪联)成立于2003年,负责制定信息设备智能互联与资源共享协议(IGRS)。 (4)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也已先后启动了《无线泛在网络体系架构》、《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电信网络相结合的网关设备技术要求》等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5)运营商。中国电信M2M平台,中国移动WMMP标准,网上公开进行M2M终端认证测试工作。 2010年6月8日,为加快物联网标准制定工作,在工信部和国标委的指导下,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在北京成立。 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之路,建立国家级和区域物联网研究中心,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标准将成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坚持以前沿技术为突破,参与、影响并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也成为我国物联网标准战略的核心。 |